教育资讯

人生导师成就青春梦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2009-05-18

人生导师成就青春梦想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纪实

2009-05-14

 

  黄来女、马福元、杨晓军……一串响亮的名字背后,是闪光的奖牌——“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十大孝贤之星”、“志愿者之星”。

  手捧大红的荣誉证书,佩戴熠熠闪光的奖章,领奖台上,这些优秀大学生在抒发获奖感言时都会说出这样一句话:“我要感谢最亲爱的辅导员老师!”

  每一名优秀学生的背后,都有很多故事、很多细节、很多感动。大学生是当今时代一个响亮的名字,他们的背后,还有另外一个响亮的名字——学生辅导员。

  挥洒青春成就梦想

  辅导员是学生的人生导师

  武汉大学学生黄来女一边读书,一边照顾患了脑梗阻、糖尿病、膀胱癌的父亲,一边还在外做家教、在校内勤工俭学,以维持生计。

  黄来女的背后,有她的辅导员——“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李勤老师。他用爱心点燃希望,帮助黄来女办理“绿色通道”借款、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带头捐款、联系媒体寻求社会资助、做饭送饭……

  重庆交通大学背瘫痪爷爷上学的学生马福元;三峡大学“身残志坚,热心公益,传播爱心”的学生侯海燕;哈尔滨工业大学“见义勇为,勇救落水女孩”的学生何晓波、刘峰……一个个闪烁着道德光辉的大学生的名字,不胜枚举。

  而在他们的背后,有一群默默耕耘的辅导员。这些辅导员用自己的灵魂、汗水和温暖,用日复一日的一言一行,化成生命的力量,化作指路的明灯……

  在黄来女最艰难的日子里,是李勤陪着她与患病的父亲一起走了过来。“每次李老师到病房来,我感觉就像阳光照了进来。李老师每次都是笑呵呵地来,笑呵呵地走,我的心情也不自觉地好起来了。”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刘绘,曾获得由德国和瑞士面向中国学生设立的首届“爱因斯坦奖”,她是当时全国20位获奖博士生中仅有的两位女生之一。站在领奖台上,刘绘哽咽着说:“没有辅导员,就没有现在的我,辅导员,您辛苦了!”

  每当学生们向辅导员报喜的时候,那一声“老师”里面包含的无尽的感谢,足以让每一个辅导员忘却工作的疲惫,感到心醉。

  “钱导,我无法呆在这个校园里,因为我每天必须面对她的出现带来的难以释怀,我要去外面走走,也可能永远都不回来了……钱导,最近你和我谈了很多,我虽然觉得很有道理,但还是不能自拔……”这是上海交通大学辅导员钱静峰收到的一封电子邮件。

  因为正在成长,难免痛苦挣扎;因为年轻,难免思想稚嫩;因为充满理想,难免困惑多多……

  是他们,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苦口婆心的教育,耐心细致的工作,让大学生们跨越了生命的鸿沟,把他们从坠落的边缘拉回来,帮助他们完成了思想的洗礼……

  辽宁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曲建武回忆辅导员工作时说:“当辅导员是辛苦一些,但是‘痛并快乐着’的真谛就蕴藏在辅导员工作中。”如果从头再来,还会选择辅导员吗?曲建斌的回答斩钉截铁:“我会的!”

  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回忆说:“从我的经历来说,大学辅导员对我生活上、政治上的影响和关怀都很大,对引导我过好大学生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辅导员的作用超过父母。”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评价奥运志愿者时说,奥运志愿服务之所以出色,是因为有10万名辅导员在背后支撑。

  首创新中国政治辅导员制度的清华大学老校长蒋南翔,在辅导员的第一次会议上说:“一个人年轻时担任一些政治工作,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对一生的工作都会有好处。这就像唱京戏要从小训练、科班出身一样。”历史证明了蒋南翔校长的远见。

  辅导员,他们挥洒青春成就了梦想,配得上“导师”的称号!

  魅力无限发展无限

  辅导员岗位越来越有吸引力

  一位哲人说,幸福的人生有三个标准,有目标、有事做、能爱人;幸福的老师也有三个标准,以学识激励人、以道德教化人、以爱心感染人。如果这三点都能够做到,相信他一定能成为世界上最幸福和最快乐的人。

  选择当一名辅导员会成为最接近幸福的人。

  辅导员从事的是高尚而光荣的事业,由于各地各高校的充分重视和媒体的广泛宣传,辅导员这个职业被更多的人了解、喜欢,已成为大学毕业生青睐的岗位。近年来,许多高校出现了上百名高校毕业生竞争1个大学辅导员岗位的火爆场面。

  今年1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着手进行“2008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各地推荐人选高达五六百名,负责此项工作的王海宁接到几百个电话询问评选的相关事宜。教育部思政司司长杨振斌倍感欣慰:“这个现象好啊,人气旺,说明关注辅导员工作的人多了!”

  以前辅导员工作没人干,现在抢着干。这一可喜的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梁家峰说:“如今辅导员之所以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是由于中央16号文件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下发以来,给了这个职业一个新的起点。近几年,北师大每年都招聘10名左右的辅导员,有上千人报名。”

  各地各高校在中央及教育部的推动下,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把队伍培养、培训作为基础和核心环节紧抓不放,加大投入。举办国际国内各种专题、各种层次的学位班、培训班、研讨班、论坛等,为辅导员学习提高提供了多种机会。同时,积极搭建辅导员发挥作用、施展抱负的平台,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待遇有保障,使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得到增强。

  在复旦大学,辅导员培养工作已经成为学校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内容。学校“青年教师补充计划”中明确为辅导员提供一部分名额,“公派带薪出国计划”的每年100个名额中,明确将一部分指标用于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是距离学生最近的人。诸如学校安全稳定的问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心理辅导的问题、志愿者服务的问题等,都是辅导员必须面对的硬任务,一个都含糊不得。

  辅导员工作走向专业化这是必然趋势。“做好学生工作,得先抓好辅导员队伍。”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会长、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朱正昌认为,“辅导员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帮助青年学生在成长道路上把握人生的方向,做好人格培养、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干预等工作,任务非常艰巨。”

  近年来,教育部除了解决辅导员的编制、待遇、职称等问题外,在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在全国建立了21个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究基地,编辑出版了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究示范教材,组织协调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工作,甚至把辅导员写博客的技能也纳入培训计划之中。这些措施促进了辅导员工作逐渐走向育人工作的中心,逐渐走向了专业化。

  如今,辅导员工作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许多辅导员能够熟练掌握日常思想教育引导、党员发展、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网络运用等方面的专门业务,教育方式方法得到迅速改进,教育针对性和时效性有所增强,受到高校其他专业教师和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解决好发展问题是关键。各地各高校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发展问题,纷纷搭建辅导员与各类人才交流的校内外“立交桥”,走出学生工作系统的“小循环”和教育系统的“内循环”,融入社会人才交流的“大循环”,实现队伍在流动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求发展,使队伍真正成为优秀人才的“蓄水池”。

  北京大学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专职辅导员予以重点培养,并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输送或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使一大批优秀学生工作干部有机会脱颖而出,转岗到地方政府部门或者在学校担任管理干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内现职的管理干部中,1/4以上有过辅导员工作的经历,相继有一批辅导员通过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进入到教师队伍,成长为教学科研骨干。

  从1953年清华大学率先提出政治辅导员制度开始,50多年来,在高校辅导员这个岗位上,既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也走出了一大批勇攀科学高峰的学术大师,同时也不乏在共和国建设事业中发挥骨干作用的兴业之将、治国之才,有的还担任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高招实招源于创新

  辅导员工作常做常新

  “寻找人生中的大石头”是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师凌惠开设的辅助教学的专题博客,从教学计划到课件PPT,从参考资料到课外作业,都完整详尽地在博客上公开,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资源库。

  如今,上海交大已有上百名像凌惠一样的思政教师开办了博客。自2006年3月,上海交大依托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首创以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交流为主旨的博客平台以来,每天浏览思政教师的博客已经成为很多学生的习惯。凌惠的学生须庆说:“老师的博客中有对时政大事的解读,有对未来发展的解惑,有生活指点,有教学心得,这些都让我们受益匪浅。”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事业成功的法宝。一批好的教师就能造就一所好的学校,一名好的辅导员可能影响一群学生的未来。辅导员工作的恒久魅力源于创新,辅导员工作需要常做常新。

  因为,辅导员面对的是充满理想、堪当大任和大有希望的青年大学生,是一支朝气蓬勃、最具活力的队伍。

  社会经济环境的新变化,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呈现的新特征,以及“80后”、“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要求辅导员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2008年2月,首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辅导员代表齐聚一堂,畅谈辅导员工作的新思路,分享工作中的新招、实招、高招,碰撞新的智慧火花……

  党的十七大代表、2007年全国优秀辅导员、复旦大学包涵老师带来了《包涵心语——一个大学生辅导员的周记》。

  南开大学辅导员在全国率先发起并成立大学生生涯规划中心,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首创了在录取通知书中建议新生入学前做义工,引导学生提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在辅导员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天使,他们用爱和智慧为天使插上腾飞的翅膀。

  说起吉林大学辅导员张国兴,同事和学生都感觉他是个“智多星”,他的新点子层出不穷:在课外活动中引入“项目管理体系”、实施“党员承诺制”、在学院建立家教助学中心。《辅导员主导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模式研究》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立项支持……

  创新首先需要具备创新精神,辅导员工作需要创新思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辅导员哈力娜•哈麦拉发起成立了第一个大学生创业中心并担任指导教师,通过创业中心联系到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组织了系列“我当家”活动,让更多的贫困生有机会靠自己的实力自食其力。

  辅导员工作更需要创新工作途径,需要创新教育平台。

  2008年12月,华中师范大学“圣兵爱心社”迎来10岁生日。10年间,学校辅导员冯圣兵一个人的爱心,发展成为一群大学生的事业。学生们坚守了爱心社的精神,并将爱心传播得更远,通过义卖商品、发送报纸、收集废品的勤工俭学活动及联合资助等方式,资助300名面临失学的贫困高中生圆了求学之梦,其中90%以上考上大学。去年10月,全校大学生社团招新,700多个“90后”大学生申请加入爱心社。

  辅导员承担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职责。这项事业是崇高的事业,对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

  上海师范大学辅导员孙雅艳7次组织并带领大学生赴安徽、广西、贵州和四川等地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奔赴广西田阳进行支教活动。支教期间,她还利用周末和休息时间走遍田阳县18个村52个屯300多名学生家庭,并用文字把与学生相处的点滴及时记录下来,记录了厚厚的12本工作笔记,146个学生的感人故事形成了《我爱我生手记》手稿计15万余字……

  生命不止,辅导员工作的创新也永无止境。

  领导重视制度保障

  队伍长效机制建设不断加强

  2004年是我们国家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被称为“德育之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央16号文件。为贯彻落实好这个文件,中央又于2005年年初召开了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对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这个文件,这次会议,这个讲话,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都是第一次,意义重大而深远。

  2005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就辅导员队伍建设又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明确政策、培养人才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广大辅导员的积极性,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水平。

  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既高瞻远瞩,又提出了具体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怀和期望,既是对教育战线工作的极大激励和鞭策,也为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应该说,这是几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成效的根本原因。

  200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文,要求各地各高校对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的情况开展自查,并派出督查组,分赴12个省(区、市)进行督导检查。

  2006年9月,中央组织7个督查组,分赴14个省(区、市)对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和中央16号文件情况进行督导检查。2007年和2008年10月,教育部分别下发《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自查工作的通知》,并组织专家在部分省份进行了督查。

  参与督查的有关专家表示,连续几年的督查工作,及时通报有关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不断提高各地各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有效地推动了各地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确保了各项政策的有效落实。

  教育部更是把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放在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项任务的关键,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推动。先后组织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等政策性文件,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明确政策和培养人才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深入推动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这些文件,明确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建立了高起点重质量的选配机制、高标准重素质的培养机制、高要求重实效的管理机制以及高水平重激励的发展机制,初步形成了促进辅导员队伍成长的良好环境氛围,大力推进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

  2007年,首批21个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工作全面启动。作为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的依托学校,20多所高校结合学校工作特色和学科优势,都制定了基地建设方案。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晓慧说:“针对辅导员多层次培养培训的实际需要,学校科学合理设置每一类培训的相关课程,形成科学的培训模块,同时加强辅导员培训的学科体系建设,为基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

  这只是教育部注重开展高校辅导员示范培训工作的一个方面。从2005年开始,教育部连续举办了15期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班,共培训辅导员骨干3000多人。

  据悉,教育部目前已实施优秀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计划,启动优秀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试点工作,开展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科学研究,为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

  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孔军说:“按照专业化的取向建设辅导员队伍,是社会分工的必然指向、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中央政策支撑,地方积极响应,汇聚全行业的力量,形成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合力。”

  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成立、定期举办辅导员工作论坛、创办交流期刊《高校辅导员》等,各种有利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办法措施,都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实施了。

  2007年,在教育部开展的全国优秀教师评选表彰工作中,首次增加了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的奖项,单项指标用于表彰优秀辅导员,这充分肯定了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作的贡献。

  领导重视,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活力和战斗力大大增强。近年来,在各个重大事件中,“80后”、“90后”大学生的优异表现,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者倍感欣慰。辅导员们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辛勤付出,也有了“丰厚的回报”。

  实践证明,加强对辅导员队伍长效机制的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能力和素质,从而保持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永葆活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精心设计规划未来

  辅导员事业值得用一生去做

  “我希望能够学习更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丰富日常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式”;

  “我希望能够成为一名专业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帮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进行选择”;

  “我希望能更多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事务管理经验”……

  这是很多辅导员的心声,是他们对于自己职业生涯的设计与憧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不断细化、工作手段不断创新、教育引导不断深入的具体方面。

  随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断深入,一幅幅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美好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

  “辅导员既是‘工作者’又是‘思想者’。”南昌大学辅导员廖元新这样说。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说:“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意味着行业内工作内容的细化、深化,辅导员队伍不仅能够有序地开展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而且能够根据个人的专业兴趣和实践需要,深入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总结实践经验、研究教育规律、探索教育方法。”

  教育部和各地组织的专业化培训也将能够覆盖到每一名辅导员。

  每一位辅导员都有自己侧重的专业领域,并把这个专业当成一直追求的事业,成为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每一位辅导员都可以申报自己的研究课题、配备相关的指导教师,拥有自己的专业方向。

  每一位辅导员都可以在某一领域继续攻读学位,并参与“岗位单列、序列单列、评议单列”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

  亦师亦友,潜心育人——

  “辅导员是大学期间‘任课’时间最长、‘课程’最多的老师”。郑州大学辅导员付晓丽这样说。

  专业化建设的辅导员队伍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不仅能够上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这堂课,也能够实实在在地承担某一领域的课程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教育引导。

  辅导员岗位将聚集一批最具专业素养、最具创新精神、最执著于本职工作的人——

  有人说,辅导员队伍是“流水的兵”,辅导员工作是“副业”。

  随着各项政策逐步落实,辅导员岗位将形成一系列专门化的选聘机制、管理考核机制、培训培养机制、发展和保障机制。辅导员岗位将成为具有吸引力的岗位,辅导员队伍将成为最具战斗力的队伍。未来辅导员事业将造就一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勇攀科学高峰的学术大师,共和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发挥骨干作用的兴业之将、治国之才。

  为了实现这一美好蓝图,教育部门将进一步完善各项措施,为辅导员队伍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加强学科建设,推动理论创新,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学历支撑。

  加强培训培养,建设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扩大培训范围,拓宽培训的渠道,丰富培训的方式,为辅导员提供更多的专业培训和学位进修的机会。

  加强平台建设,举办辅导员工作论坛,增加辅导员科研项目,为辅导员提供更多的沟通交流和科研机会。

  整合相关资源,加强校际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为辅导员提供更多挂职锻炼、社会实践的机会。

  神圣的工作就在每个人的日常事务里,理想的前途就在于从一点一滴做起。美好的蓝图已然绘就,事业的风帆已然扬起。高校辅导员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开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记者 唐景莉 杨晨光)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