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讯

“规划纲要”:中国教育从这里“再出发”

发布时间:2009-05-12

“规划纲要”:中国教育从这里“再出发”

 

2009-03-09

 

  教育,国兴之大计,民福之远谋。

  “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话不多,但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文字依然让人充满期待。

  年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以民主、开放的姿态向公众勾勒出未来教育发展的轮廓。网上网下,会内会外,述说交流,质疑引申。新世纪第一份教育纲领性文件再次将人们关注的目光聚集,将人们的热切希望点燃。

  如同乍暖还寒总会勾起人们对春的期待、夏的向往,一份振奋人心、凝聚力量的《规划纲要》唤起了人们对中国教育的畅想:对每一个受教育者而言,教育机会更加公平,教育质量逐渐提高,教育方式趋于多样。

  教育改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2020年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蒙兰凤,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通道第一完全小学校长,扎根农村教育事业20多年。

  “现在做校长可比以前好多了,再也不用为老师的工资、房屋维修这样的事发愁了。”

  不过,蒙校长眼下又有了新麻烦:“网络教室只有两个,太少了;现在学生增加到900多名,可校园还是那么大——我急啊,真想让学校再大些,发展再快些!”

  蒙校长见证的变化是中国教育变革的一个缩影。

  经过30年的努力,中国的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到2007年底,“两基”攻坚计划如期完成,西部地区“两基”人口从2003年的77%提高到98%,全民教育达到新水平。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普通本专科招生达566万人,高等教育在校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

  曾经的吁请、奔波,有的变成了现实,有的逐步完善。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代表感慨:“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教育将会再次蓄势待发。”

  《规划纲要》给了人们一次契机,对30年来中国的教育发展做一次梳理,并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考选拔制度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如何实施到位,中小学教师队伍如何加强,教育体制改革走向何方……

  民众关心的正是代表委员思索的。

  教育资源短缺、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在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虽然有了微机室、电子备课室,但教师编制短缺,农村师资的断代让人担忧。”西宁市第十四中学特级教师庞晓丽委员说。

  而在城市,不少家长当起了“学奴”。为了让孩子接受质量较高的基础教育,他们带着孩子奔走于形形色色的培训机构,不惜缴纳昂贵的择校费。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呼声也不断响起。

  “在大学,经过多年的大发展,教育经费短缺、高水平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图书设备缺乏和落后、管理相对滞后等矛盾逐步积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能否经得起市场检验,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王佐书代表直言。

  诸多问题暴露出体制、机制的缺失或缺陷,问题在于操作层面将有何作为。

  容易改的大都改了,剩下的都是“深水区”难题。国家的意志、民众的期望、国际间的竞争都不容怠慢。“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聚精会神地进行一场系统的改革。”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委员坦陈。

  “应当锲而不舍地坚持,这需要一代一代人长期、大量、艰苦的努力。”有着从教经历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市长刘刚代表认为。

  记者感言: 相应的发展阶段需要相应的教育体系来支撑。如果说,经济是为了今天的发展,科技是为了明天的发展,教育则是为了未来的发展。尤其在今天——教育发展的关键时刻,教育改革应该更迫切,更慎重,也应该更富有想象力。

  教育公平:是理念,更是追求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使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今天的铜陵更为人们关注,因为它是一个无需择校的城市。

  教育部调研组与铜陵6所中小学进行了9次学生座谈。每当专家询问“铜陵的哪所学校好,你想上哪所学校”时,学生的回答都是“这里的学校都差不多,想上个离家近点的”。

  这在其他一些地方看来,似乎可望而不可及。10多年来,铜陵市坚持“面向每一位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通过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实现了“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的均衡教育。

  “我们崇尚教育公平,如同抬头仰望星空。”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代表如此描述。

  诗意的语言落在现实中却是另一种情形。

  据《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发布的调查显示:政府管理者、企业管理者与专业技术人员等传统和新兴的优势阶层的子女获得了最多重点高中的机会,而社会弱势阶层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则逐渐减少,尤以工人、农民的子女下降最为显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委员的感受印证着这一调查。“重点学校集中了优势的教育资源,自然许多学生都想挤进去。最后谁能如愿呢?大多数是有钱有关系的家庭的子女。”

  “要实现教育公平,就是要逐步淡化直至取消重点学校。”——这是许多人的愿望,但却是一段漫长的跋涉,甚至显得步履蹒跚。

  教育公平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义务教育的本质性要求是人人享有均等的教育资源,但由于历史、文化、现实水平等原因,造成了义务教育在校与校、地区与地区之间尤其是城乡之间的不均衡。要实现均衡发展还有一个历史过程。”李和平委员对记者说。

  尽管如此,一组组数字、一项项惠民政策却表明了国家推进义务教育公平的力度和决心: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对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国家助学制度进一步完善,向中等职业学校中来自城市经济困难家庭和农村的学生提供助学金;各地在解决农村代课教师、城市流动儿童教育方面要有新的进展……

  如果说30年前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公平的一次开拓性实践,那么今天对教育公平的探索则是其延续和拓展。

  “每当社会和教育达到一个新境界,教育公平就似乎又远离我们而成为一个新愿景——它既是一种现实,又是一种信念。”谢维和代表说。

  这种信念正愈来愈成为大家的共识,成为行动指引。

  均衡教育在城市大范围铺展:天津将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到2012年,无论在哪一所义务教育学校就读,天津市的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将享受到大致一样的教育;湖北今年起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预计到2015年,全省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教育产业正向现代化迈进:2005年初至2006年底,张家港市镇两级财政累计投入1.2亿元,使21所村小实现了办学条件的现代化;通过教师支教、校际师徒结对等奖励制度,教师学历达标率100%,90%以上的教师会使用电脑备课、制作教学课件和共享教育资源,很多“舍近求远”到镇上学校读书的孩子又“回流”到村校。

  “教育公平就是力求提供一种平等与合理的环境与制度,在智慧、聪明的传递与分配中达到和谐,进而使社会的不公平得到持续的改善,并逐渐走向一个更加平等的境地。”谢维和代表的话发人深省。

  “当今教育公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往往主要并不在于人们认识上的不足,而是人们实践上的信念与决心。”周洪宇代表一语破的。

  记者感言: 教育难题真的无法破解吗?现实已经给予肯定的回答:只要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完全可以做到。与上述类似的教育难题,我们还会看到很多——这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众多矛盾在教育系统的体现。这些体现不都是教育界的问题,但的确需要政府和教育工作者投入极大的努力。

  素质教育:更好地享受教育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

  “在每个学习日的下午4点前后,校园里都会传出孩子们的阵阵歌声,操场上到处是孩子们玩耍的身影,各个活动室也都是孩子们进进出出的身影……”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鲍寅初代表如此描述道。

  据他介绍,苏州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两年了,此举不仅获得学生家长的好评,不少学校的升学质量也一年比一年好。

  “曾经,一把锁锁住了教育,这把锁就是‘就业、大学、考分’。解开这把锁,教育就看到了未来。”王佐书代表形象地比喻。

  对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两次明察暗访,让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朱永新代表深有感触:“人大附中创建了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2008年,更大范围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为遏制应试教育势头、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山东省教育系统决定“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统一规范课程、课时和学生的作业量、作息时间,谁违反处分谁;同时出台八条禁令,规范高中招生秩序。

  以上尝试给苦苦寻找素质教育突破口的基础教育界吹进一缕新风。

  在实践、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还应努力提升教育的品质。

  “今天的教育,在升学率这个数字的背后,丢掉了多少孩子求知的乐趣,牺牲了多少孩子宝贵的童年,很少有人关注。办学者考什么教什么,怎么有利于提高分数怎么教,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教育方针得不到执行,全面的课程结构没有了。”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代表对此忧心忡忡。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结果是,大学入学新生应试痕迹浓重,学习自主性不强,创新能力不足。“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基本上还是精英教育条件下的人才选拔方式。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家长不一定非要让孩子上最名牌的大学,也可以上最名牌的职业技术学院,这样就能够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代表谈到。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追问教育的原点,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教育素养,应该让每一个公民重新认识教育,理解教育的使命。”在朱永新代表看来,中国教育面临着“再出发”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要取得更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参与国际的人才培养竞争,必须以国际标准来衡量我们的人才培养思路、模式和成效——这已成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识。

  “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适应性与竞争力,建立完善的教育评估与质量保证体系,是摆在高校面前非常突出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委员认为。

  这种差距,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期待着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每一位公民都能迈进理想的学校,享受温暖的教育;每一个人都能发现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擅长什么。

  世界最大、最难的教育工程,或许将因《规划纲要》的制定而峰回路转,或许将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可以预见,2009年注定要作为一个特殊的年份被历史记载——中国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再次出发。

  记者感言: 应当承认,教育已进入一个以人为本的历史新阶段,凸显的是生命的灵动、独特、创造与智慧。发掘每个人最有潜力的一面,展现最好的自己,应该成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教育改革,需要一个人去影响另一个人,一个思想去激发另一个思想,一个行动去引导另一个行动。(记者 靳晓燕 苏雁)

摘自:《光明日报》2009年3月9日